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美文美圖 > 正文
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3-12 09:17
□ 聶順榮
在現(xiàn)代,植樹節(jié)是我們對綠色家園的守望與耕耘。而當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,會驚覺古代也有屬于他們的“植樹節(jié)”。雖形式與名稱各異,卻同樣飽含著對樹木的珍視、對自然的敬畏,在歲月長河中沉淀出獨特的韻味。
早在西周時期,就已設有“山虞”“林衡”等官職,專門負責管理山林樹木?!吨芏Y》記載:“山虞掌山林之政令,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?!鄙接菀贫ūWo山林的政令,設置藩界予以守護;“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,而平其守。”林衡則負責巡察林麓,執(zhí)行禁令,調(diào)配守護人員。這一套相對完善的官職體系,保障了樹木的合理種植與生長,也體現(xiàn)了古人對山林資源的重視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便是古代植樹節(jié)的萌芽,為后世樹立了尊崇自然、守護山林的典范。
隨著時間推移,植樹活動在民間逐漸興盛,到了唐宋時期,更是蔚然成風。唐代詩人白居易一生愛樹,每到一處任職,必定植樹造林。他在《東坡種花二首》中寫道:“持錢買花樹,城東坡上栽。但購有花者,不限桃杏梅?!痹诤贾萑温殨r,他帶領百姓在西湖邊修筑白堤,并在堤上遍植桃柳。春日,桃花灼灼,柳枝依依,“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里白沙堤”,不僅造就了西湖十景之一的“蘇堤春曉”,更為后世留下了一段植樹佳話。白居易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對樹木的熱愛,他種下的不僅是樹木,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百姓福祉的關懷。
宋代的植樹節(jié),更是與民俗緊密相連。寒食節(jié),在清明前一兩日,古人有禁火、寒食的習俗,而這期間也正是植樹的好時節(jié)。據(jù)《歲時雜記》記載:“寒食清明日,士庶祭掃,墓祭用寒食之明日,而墓祭用酒食,亦有添土、插柳之舉?!比藗冊诩罀呦热撕螅瑫谀沟刂車矘?,插柳于墓前,這既是對先人的緬懷,也寓意著生命的延續(xù)與新生。在民間,百姓也會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樹木,槐樹、棗樹、桑樹等成為常見的樹種?;睒湎笳骷?,棗樹寓意早生貴子,桑樹則與養(yǎng)蠶繅絲的生活息息相關。這些樹木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,成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明清時期,植樹活動進一步發(fā)展,朝廷對植樹也有明確的倡導。朱元璋深知樹木對國家經(jīng)濟與民生的重要性,曾下令在南京等地廣種桑樹、棗樹、柿子樹等。他規(guī)定,農(nóng)民有田五畝至十畝者,栽桑麻木棉各半畝,十畝以上者倍之。《明史·食貨志》中記載:“又令天下衛(wèi)所屯田軍士,自今皆植桑棗,以備兇荒?!边@一舉措,不僅促進了農(nóng)業(yè)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也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保障。在民間,植樹更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,村落間、庭院中,綠樹成蔭,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的田園畫卷。
古代的植樹節(jié),或許沒有現(xiàn)代這樣統(tǒng)一的日期與儀式,但從典籍記載、詩詞歌賦以及民俗活動中,能真切感受到古人對樹木的深厚情感。他們植樹,是為了庇佑子孫、改善環(huán)境,也是為了傳承文化、延續(xù)生活的希望。如今,當我們在植樹節(jié)拿起鐵鍬種下樹苗時,不妨遙想古人的植樹場景,汲取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,讓綠色的夢想在歲月中延續(xù),讓這片土地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